在分手的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奇葩的理由,但“性格不合”这一条绝对是众多理由中出镜率最高的NO.1。痴男怨女们初听这条理由时会垂死挣扎,“当初在一起时还情意绵绵地说什么志趣相投,性格互补,怎么一到分手就成了性格不合?”别急,其实分手理由中还有一条那就是“性格太相似”时间久了好像在和另一个自己谈恋爱,没激情;更因为深知对方底细,吵起架来能分分钟戳中对方的痛处,刀刀毙命,死无全尸!
乍听之下,性格互补不行,相似也不行,这简直就是一道无解的死命题啊!广大的痴男怨女们估计要一边泪眼婆娑一边咆哮:难道要注定孤独一生了吗?
一、性格相似和性格互补都有助于爱情的发展
心理学上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的方面,它通过人对事物的倾向性态度、意志、活动、言语、外貌等方面表现出来。
不可否认,两个陌生人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社会心理学家柯尔等人研究发现,一个人最好的朋友,与他们在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很相似,即所谓门当户对。这种相互交融、相互吸纳、相处共生的感觉会让人们更加欣赏自己,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相似的人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能获得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为了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中,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与“相似性”不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互补定律”也极大地影响着人际交往。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显性”与“隐性”(影子)两种不同的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很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抑郁的一面;而一个很安静的人也可能变得躁动不安。因此,当遇见一个有我们“影子性格”的人时,我们内心会涌起兴奋的愉悦感,因为对方体现出我们所缺乏或压抑着的特质。这种心理被称为互补定律,指人在需求、性格、兴趣、能力、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又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彼此更会有吸引力。体现在亲密关系中会常见这样的恋人搭配如: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热情健谈的人与忧郁沉静的人、脾气暴躁的人与稳重恬静的人。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满足彼此的需求。
二、爱情的消退并不完全因为性格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原来性格相似和性格互补都有助于爱情的发展,因此“性格问题”的分手理由纯粹是无稽之谈吗?也不是。
性格相似的人,起初双方因为“心有灵犀”的契合感而产生的熟悉认同,在时间久了之后就会产生审美疲劳,退去激情。性格互补的人,相处时间久了双方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一旦一方不再满足对方的互补需要,就会暴露原先就存在只是双方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争吵、矛盾日渐增多,彼此之间伤害也就越大。
很明显,性格问题与恋爱长久之间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你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性格而爱上他,也可能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因为他的性格而讨厌他。所以你看,爱情虽然不完全是盲目的,但却足够没道理。
既然不完全因为性格,那么究竟还有什么会让爱情渐渐消退呢?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情是源于人体自然分泌的一种物质我们把它称为“爱情物质”,如苯基乙胺、多巴胺,内啡肽等。研究表明,这些爱情物质的分泌能使男女之间产生爱慕之情。比如多巴胺,在热恋期时能喷发而出,传递情欲、迷恋、兴奋及愉悦等信息,使人产生快感并上瘾,但它们不是源源不断的,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
当多巴胺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维持自己的爱情呢?
三、双方的爱情需求匹配才能支撑恋情长久
选择一个与自己性格相似还是互补的人并不重要,因为选择一个人只是爱情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中还需要不断地磨合与调整。生理学也告诉我们,没有永远激情不散的爱情,一切都是浮云,找准对方的爱情需求是王道,匹配才能支撑恋情长久。
男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机体,他们对爱的理解和需求也各不相同。美国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种基本的爱情需求——男性的包括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认可、鼓励;女性的包括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安慰。这并不是说,男女只各自需要这6种,女人基本的爱情需求对于男人也同样重要,只不过对于女人而言她的基本需求能带来更大的快乐。换句话说每一个男女都需要以上这12种形式的爱。
举个例子:当女人深爱着男人,就可能事无巨细,处处为他着想,过问他的大小事情。女人以为这样就是关心,但是对男人来说,他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被女人时刻控制,失去了自由,于是愤而反抗。再如:在情人节、生日或周年纪念日时,男人为女人精心挑选礼物,这无疑能极大地满足女性对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她会感到来自男人的体贴温柔;当女人对男人的这一举动表示感激时,男人也能从中获得快乐,从而强化这种行为模式,使男人乐意讨好女人。
因此,再回到标题的“恋爱到底要选择性格相似还是性格互补”问题上,我们发现这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关键还是你决定开启一段怎样的感情,以及以后能接受什么样的恋爱生活,双方将如何满足对方的恋爱需求。性格相似的人相对来说会有比较稳定的恋情和生活状态,可能从今天起就能看到未来五年或十年的发展趋势,而不会有太大的变故或说惊喜;但有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平淡似水的状态,他们更愿意挑战反差,需要不确定性的刺激,从而确保感情能始终保持新鲜度,哪怕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准备随时收拾东西离家出走。
同样的,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爱情模式,就算双方都相亲相爱,这份爱情也不是高枕无忧的,爱情是一个过程,双方都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增进了解,拉近距离,彼此融合在对方的生命里。毕竟于千千万万的人海里,遇到一个相爱的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就是一份奇迹,爱他,是在用你的行动和生命延续这份神奇。(飞鱼安乔)
恋爱心理问题透视
恋爱、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对于恋爱、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回避这一话题显然有些不现实。如何看待大学恋爱?该不该恋爱?在情感上受到困惑和挫伤怎么办?我们对这些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们谈谈如何看待大学生谈恋爱。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尽管许多人会因某些理由而不去谈恋爱,但对周围同学的恋爱大多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恋爱有利于心理上的成熟和健康。
其原因是:
1、大学恋爱可缓解因性力产生的紧张和焦虑。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恋爱中异性间的相互沟通有利于旺盛的性力的压抑而产一的紧张和不安;
2、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大学恋爱能确保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彻底社会化,真正认识到性别角色上的差异,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迎合别人的要求;
3、大学恋爱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完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独立的人格,为进入真实的社会生活起到缓冲作用。当然,关于大学里该不该恋爱问题,我们也难作一个绝对的回答。但应明白,缘份这东西是可遇也要去求,但绝不可强求,一旦缘份到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对于恋爱,我们既不要勉强自己,更无力勉强别人,否则将会做出爱错人和一厢情愿之事,从而带来不少的心理忧思。
至于情感挫伤上的心理问题其造成的原因较多,我们很难一概而论。对于单恋者,有的发现对方已被别人所拥有就伤心不已,其实这大可不必,我也从不认为这些人是失恋者,毕竟“失”是与“得”相对的,正如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他们从未属于过你而且你也从未得到过他们?要是有一天发现他们不存在了,这难道也算是失去了他们?这些人应振作起来,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单恋者中还有的是因没向对方表白而困惑不已。
其实爱情这东西绝对不是个人的心理自慰,而是两颗心之间的相互沟通。而且恋爱本身也是从单恋开始的,只有一方向另一方表白,才变成了恋爱。当然这些同学首先应克服自卑,多想些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千万不要一时的胆怯而酿成终生的情感悔恨。
对于失恋者,我很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悲伤;第三,应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别的活动,扩大自己的兴趣,做到移情别恋;第四,应认识到,爱情也如同自然同样遵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轮回法则,或许蓦然回首,正有一份真正值得付出的美好爱情在等待着。当然也可以及时渲泄自己的不悦心情来减缓内心的痛苦,诸如,写日记或到偏僻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
在充满心理压力与社会竞争的大学城里,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远非这些,而且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加强自我调控,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生活的质量,形成积极个性……